本文目录
旧社会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关于旧社会的黑暗的童谣,很急的~~要快!!!旧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与千百年前没有多少不同。农村中绝大多数人家是用“黑油灯”甚至火把照明,一般的中小地主也要穿粗布、也要吃些粗粮、难得常吃细米、白饭、鱼肉,像肥皂、火柴、煤油等日常生活用品是奢侈品,都要进口,是一般的百姓用不起的。
经济情况好一些的地主才能住上砖瓦房。广大贫雇农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很多人是上无片瓦、下无立足之地,常年吃糠吃野菜,饥寒交迫,在死亡线上来回挣扎。
农民不仅要承受地主、富农沉重的剥削压迫,还要受卷入国际市场后已侵入中国的帝国主义的剥削压迫,还要承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抓兵抓丁、苛捐杂税。旧中国的万般苦难,尤以农村为甚。
旧社会的思想观念
由于三座大山的压迫,由于教育与科学的落后,整个旧中国的文化是被殖民文化、封建文化、官僚资本主义文化统治着,人们的思想普遍受到这些反动腐朽文化的奴役和愚昧,先进的、革命的思想文化受到极端残酷的封闭、禁锢、镇压,人们的思想普遍受到麻痹和毒害,普遍信神、信鬼、信命运。
“三从四德”、“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钱能使鬼推磨”、等等,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信条。鲁迅把这种旧中国的反动文化统治比喻为“吃人”。
古时候,童谣是很神秘的一种预言,一般搞政治投机的人会教会儿童一些预言一样的歌谣,让孩子们在市井中传唱,以取得名正言顺。在明代以前几乎所有的童谣都是政治童谣,不同程度地都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工具,从明代开始,慢慢产生了反映儿童生活的童谣,或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童谣。
宁波旧社会有许多童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怪现象,不防一读。
在旧社会劳动人民饱受压迫,童谣里反映了许多工人饱受压迫的现象,如《纱厂娘子》:
鸟叫出门,
鬼叫进门。
吃饭吞,
走路奔。
做得眼睛白起,
还要讲侬装死。
吃吃猪狗食,
出出牛马力,
盖盖油渣被,
困困凉棚里,
做到年纪老,
勿值一根草。
这首童谣从纱厂女职工的上下班时间、伙食、工作量、待遇等多方面反映了纱厂女工的悲惨世界,语言直白,通俗易懂,浅显地感觉就是出自纱厂娘子的口。虽然是短短的几句话,但其价值不下于夏衍先生写的《包身工》,夏衍先生作品里的“芦柴棒”等形象,跟这首纱厂娘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有一首《过冬穿条破单裤》:“头顶米,脚踏米,家里没有夜饭米;背进纱,背出布,过冬穿条破单裤”。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表现出旧社会的不公平待遇,令人想起古代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贫妇,或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农夫;或是因为看到“遍身绮罗者,不是养蚕人”而伤心的蚕妇。想想当今社会的农民和民工这些弱势群体,这两首童谣至今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不免让人想到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里的千古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从横向来看,百姓永远是最苦的。
旧社会有童养媳,有一首反映童养媳生活的童谣《养生媳妇要棉衣》:
北风呼呼大雪飞,
养生媳妇要棉衣。
阿婆讲:
落雪还是化雪冷,
咬紧牙关撑一撑。
眼睛一眨化雪天,
养生媳妇心欢喜,
阿婆讲:
红猛日头有啥冷,
侬要棉衣啥用场?
北风侵肌裂骨,一位抖瑟瑟的童养媳给婆婆提了个小要求说要件棉衣,阿婆说:下雪不如化雪冷,让媳妇撑一撑。撑到化雪大概可以做棉衣了,小媳妇等到了化雪天,终于高兴地又向婆婆提出了这个要求,但当头就是一盆冷水。红猛日头有啥冷。童养媳跟婆婆的日子,就类似孩子跟晚娘过,俗话说:“六月的日头,晚娘的拳头。”这首童谣侧重于人物语言的描写,三言两语就把蛮横无理、出尔反尔婆婆的形象跃然纸上了。小媳妇就这样又被骗了,有冤没处喊的冤,只有熬。
自鸦片战争后,国人抽食鸦片已是屡禁不绝,就连现在形容抽烟的人也叫“鸦片鬼”,宁波童谣有一首《抽鸦片》:
一盏红灯点起,
两只肩胛叉起,
三餐茶饭不齐,
四季衣衫褴褛,
五亲不认,
六眷忘记,
七骗八拐,
八(百)事勿管
九(究)意自家该死
十(实)在没人害伊。
这首童谣开头以一到十字排列,生动的展现了抽鸦片的情形,让人感到阴森森,毛骨悚然的氛围,然后描写抽鸦片人的骨瘦如柴的猥猝形象,再从抽鸦片人的生活习惯无序,人际关系极差,最后狠狠的说:抽鸦片是自己害自己,给抽鸦片者响以警钟。
抽鸦片是在肉体上毒害老百姓,自然还有从精神上毒害人的科举考试,顾炎武曾说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只不过焚了些书,活埋几个儒生而已,而八股取试则几乎把所有的读书人都给活埋了。下面一首童谣就写了孔乙己一样的落魄举子,一事无成,只得《十字街头寻短见》:
一事无成实可怜,
两眼睁睁看老天,
三餐茶饭全无有,
四季衣衫勿周全,
五更想起常流泪,
六亲无靠苦黄连,
开门七件件件无,
八字生来颠倒颠,
九(久)坐寒窗无出息,
十字街头寻短见。
为了无聊的科举付出了一生,老来一事无成,感到人生的彻底空虚,就来到了十字街头寻短见。但后来事情又发生了转变,这是原来有的还是好事者加了,就很难考了,其实不过玩个文字游戏而已。后文是这样的:
路里碰到一个算命先生。
算我十九岁功名就,
八月科场面前存,
七篇文字如锦绣。
六个同窗倒颠中,
五伦殿上朝天子,
四拜皇廷万岁恩,
君王连饮三杯酒,
两朵金花盖顶匀,
一色杏花红十里,
状元归家马如飞。
真有狗尾续貂之感,如果是十九岁能得中状元,那自然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又何必有上文这般落魄。而且后面一首,从押韵、艺术手段来讲都不及第一首来的好。
旧社会饱受外来民族的侵扰,国人自觉意识反映抵抗日货的,有一首《要买国产货》
一双皮鞋东洋货,
两块洋钿买来个,
三日穿过就要破,
四周凉棚洞眼多。
五(侬)忖罪过勿罪过,
六(落)日还要重卖过,
七(切)勿再买东洋货。
八(百)样东西滑头货,
九(究)竟要买什么货。
十(实)在要买中国货。
童谣依然是通俗易记的一到十排列,非常亲切地感觉那是一个受害的消费者的抱怨,一开始说明了东洋皮鞋的质量差,最后一棒子打死所有东洋货,百样东西滑头货,又特别自恋地说实要在买中国货。是否与当时的抗日,抵抗日货有关,也不得知了,因为童谣首先讲到的是质量问题。
宁波商人遍及天下,有“无绍不成衙,无宁不成市”之说,前句是说绍兴出师爷,后句自然讲宁波商人多。商人丈夫出外经商,“商人重利轻离别”,于是又有了像琵琶女一样的幽怨:
小白菜,嫩艾艾,
丈夫出门到上海,
忖忖苦,呆呆苦,
头发剪掉做尼姑。
忖忖苦,坐坐苦,
走到凤阳打花鼓,
做尼姑,打花鼓,
呒没一样勿是苦。
一位百无聊籁的商人媳妇,不知所措,只有等丈夫回来吧,还有一首小白菜是这样念的:小白菜,嫩艾艾,丈夫出门到上海,一块两块赚进来……,充满憧憬和希望的小日子。
宁波有一首非常有特色的童谣,几乎妇孺皆知,像风俗画卷一样,从一月到十二月,最后一个字都是“子”字,非常生动的展示了旧时宁波人的四时八节风俗习惯:
正月嗑瓜子,
二月放鹞子,
三月上坟坐轿子,
四月种田下秧子,
五月白糖包粽子,
六月朝天扇扇子,
七月老三拿银子
八月月饼嵌馅子,
九月重阳挑担子
十月吊红焐柿子,
十一月落雪子,
十二月冻死叫化子。
就是这《十二月子字歌》,各地念法语句内容不尽相同,因为童谣本身在流传过程中有个再创作性,但大至是这个样子。
这些童谣都老了,老得走不动路了,自然他们也很少出来走动了。记忆里稚嫩的声音渐渐远去,但不知道现在的儿童们念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