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古代墓穴的布局,石室墓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天下第一大石室墓粱孝王王后墓,为何墓内有黄泉道古代墓穴的布局天下第一大石室墓粱孝王王后墓,为何墓内有黄泉道众所周知,商丘的芒砀山自古以来都是众多历史名人所埋葬的地方,比如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其死后就是被埋葬在芒砀山,但是说到芒砀山,最著名的毫无疑问就是梁孝王陵。梁孝王可是差点就取代汉景帝的人,其陵墓的规模可以说是非常宏伟的,并且自梁孝王开始他旗下八代子孙都选择长眠在芒砀山,是国内罕见的西汉国王陵墓群。而经过考古发现,梁孝王王后陵的规模竟然更宏伟,并且被称为天下第一石陵,而梁孝王夫妻为了能够在死后继续相爱而在墓葬挖掘了一条黄泉道。
首先,梁孝王王后墓是国内最大的石陵。梁孝王王后墓坐落在梁孝王陵的北峰,是西汉梁孝王刘武的夫人李氏的陵墓。梁孝王王后墓位于芒砀山,与南峰的梁孝王墓相并列,属于夫妻同墓不同穴的合葬地下宫殿。梁孝王的夫人李氏在梁孝王逝世后掌管梁国超过二十年,其生活的设施程度远超梁孝王,因此她所建造的墓陵整体结构和梁孝王墓大体相似,但规模比梁孝王墓更加宏伟,总面积超过一千六百多平方米,是目前国内考古发现最大的石室陵墓,其次梁孝王王后墓的陪葬品数目多且精美,陪葬品有鎏金饰品、鎏金马车器、铜牌饰、玉器等物品约两千件,为后世研究西汉历史有很重大的意义。
然后,为了让梁孝王夫妻能够继续相爱而在陵墓中挖掘了一条黄泉道。梁孝王王后墓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被发现,经过考古挖掘和清理发现,李王后墓有三段甬道,其中的一条甬道是通往梁孝王墓,被世人称为相思道,而这条甬道的路上有七个石凿图案,所以相思道也被猜测是李王后和梁孝王在阴间相见的黄泉道。根据历史可以知道,梁孝王和李氏之间的感情非常感人,甚至临终前还要拥抱着李氏,而根据西汉时期的丧葬制度,夫妻合葬是要同位不同穴,因为为了能够在死后还能继续相亲相爱,梁孝王命人挖掘了一条黄泉道,好让两人在阴间也能够继续恩爱。
最后,由于梁孝王和李氏都是突然病逝的,因此黄泉道并没有完工凿通,成为了史上烂尾工程。
古代墓穴的布局陵墓的布局可概括为3种形式
1、以陵山为主体的布局方式:以秦始皇陵为代表,其封土为覆斗状,周围建城垣,背衬骊山,轮廓简洁,气象巍峨,创造出纪念性气氛。
2、以神道贯串全局的轴线布局方式:重点强调正面神道。如唐代高宗乾陵,以山峰为陵山主体,前面布置阙门、石象生、碑刻、华表等组成神道。神道前再建阙楼。借神道上起伏、开合的空间变化,衬托陵墓建筑的宏伟气魄。
3、建筑群组的布局方式:明清的陵墓都是选择群山环绕的封闭性环境作为陵区,将各帝陵协调地布置在一处。在神道上增设牌坊、大红门、碑亭等,建筑与环境密切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庄严肃穆的环境。
古代陵墓有土穴墓、木椁墓和砖石墓三种。
1、木椁墓:进入阶级社会后,墓葬制度中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的差别,王和各级贵族的墓,都用木材筑成椁室。椁是盛放棺木的“宫室”,即棺外的套棺,在椁内分成数格,正中放棺,两旁和上下围绕着几个方格,称之为厢,分别安放随葬品。
“黄肠题凑”是木椁玄宫的发展,黄肠是指柏木黄芯即榫头用柏木芯;题凑是指椁室的构筑形式,榫铆结构前身,方木交叉构筑,榫头后无现实建筑意义,成为礼仪象征,即为“题”,“凑”为构筑形式。至汉时,榫头已脱离椁木,在椁室周围堆放,成为“题凑”,若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端头。
2、砖石墓:从汉代开始,普遍采用砖石筑墓室,木椁墓室逐渐被取代,这是中国古代墓制度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西汉中期,中原一代流行空心砖墓;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石室墓,墓室中雕刻着画像,故称“画像石墓”。
3、土穴墓:在北方黄土富集地区,利用土层厚,粘性强,质地均一和降水少的特点,开凿成土洞土宫,壁面有精美雕刻和壁画。
扩展资料
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习用土葬。新石器时代墓葬多为长方形或方形竖穴式土坑墓,地面无标志。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曾发现不少巨大的墓穴,有的距地表深达10余米,并有大量奴隶殉葬和车、马等随葬。周代陵墓集中在陕西省西安和河南省洛阳附近,尚未发现确切地点,陵制不详。
战国时期陵墓开始形成巨大坟丘,设有固定陵区。秦始皇陵在陕西临潼县,规模巨大,封土很高,围绕陵丘设内外二城及享殿、石刻、陪葬墓等。据记载,地下寝宫装饰华丽,随葬各种奇珍异宝,其建筑规模对后世陵墓影响很大。汉代帝王陵墓多于陵侧建城邑,称为陵邑。
唐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一个高潮,有的陵墓因山而筑,气势雄伟。由于帝王谒陵的需要,在陵园内设立了祭享殿堂,称为上宫;同时陵外设置斋戒、驻跸用的下宫。陵区内置陪葬墓,安葬诸王、公主、嫔妃,乃至宰相、功臣、大将、命官。陵山前排列石人、石兽、阙楼等。
北宋除徽、钦二帝被金所虏,囚死漠北外,七代帝陵都集中在河南省巩义市,规模小于唐陵。南宋建都临安,仍拟还都汴梁,故帝王灵柩暂厝绍兴,称攒宫。
元代帝王死后,葬于漠北起辇谷,按蒙古族习俗,平地埋葬,不设陵丘及地面建筑,因此至今陵址难寻。
明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另一高潮。明代太祖孝陵在江苏省南京,其余各帝陵在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总称明十三陵。各陵都背山而建,在地面按轴线布置宝顶、方城、明楼、石五供、棂星门、祾恩殿、祾恩门等一组建筑,在整个陵区前设置总神道,建石象生、碑亭、大红门、石牌坊等,造成肃穆庄严的气氛。
清代陵墓,前期的永陵在辽宁新宾,福陵、昭陵在沈阳,其余陵墓建于河北遵化和易县,分别称为清东陵和清西陵。建筑布局和形制因袭明陵,建筑的雕饰风格更为华丽。空间布局和艺术构思陵墓是建筑、雕刻、绘画、自然环境融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陵墓
关于古代墓穴的布局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