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算命先生写的红纸怎么处理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算命先生写的红纸怎么处理的知识,包括先生可以相信吗真的有人会算命吗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乾隆在街摊上算命,为什么却在自己走后让人把算命先生杀掉人死后拜路头庚申忏烧在什么地方民间的***算命***先生可以相信吗真的有人会算命吗本文看点:主要谈及“乾隆汉人说”这一谣传从乾隆时期到金庸武侠小说的历史流变,即,许多文学作品中关于算命先生说乾隆乃汉人的说法,从历史上讲“有些影子儿”。乾隆母亲是谁有四种观点:钮祜禄氏、钱氏、李氏、陈氏。
算命先生可能说的是:皇帝呀,你是我们汉人的后代,你应该反清复明呀。不能数典忘祖,忘记自己是汉人
对于乾隆杀算命先生这种根本无法查证的谣传,根本没必要按照历史真实去跟它较真儿。回答者能够说出的根据也无非是小说或影视剧,连野史的资格都不够。
钮祜禄氏
首先,清朝的各项制度已经非常完善,皇帝想去微服私访也基本不可能,皇帝虽然权力大,但“祖宗制度”是不敢违抗的。
其次,这种谣传或说民间故事,只是利用迷信、宣传迷信的一种手段。每个朝代的皇帝都会有此“幸运”被作为主人公。只不过乾隆所在的清朝,离现在最近,乾隆的知名度也比较高。特别是七下江南,让南方的百姓能够一睹“天颜”,绝对是最大的大事儿。所以,各种人都会怀着各种心理去编排各种故事。
最后,看了看一些回答者,回答的结果都在说乾隆下江南期间发生的故事,我不知道是不是在《戏说乾隆》里的桥段。但根据以往的各种传说,无非是“继续消费乾隆的母亲是谁”这个争论。
小说就是小说,不需要历史依据,特别是武侠小说。文艺是文艺,历史是历史,把文艺当历史的人只是小孩子儿而为。
在回答“包拯死后为何展昭就消失了包拯去世后,展昭为何一夜之间消失无踪,他究竟去了哪里呢”“康熙王朝中,苏麻喇姑被活埋前,太监们为何要在她头上倒石灰”“康熙驾崩当夜,雍正就赐死了随侍康熙60年的心腹,这是什么原因”“包拯一生忠义,为何狠心含泪斩杀公孙策”等问题时,我都说过一个观点:
即使是正规的历史剧,也不能当历史。它的有限的历史事实,也会被编剧根据文艺创作的规律去进行:添加删减、转换挪移(例如《走向共和》中把同治皇帝造圆明园被木材商欺骗,挪移到20年后翁同龢身上),甚至为了主要人物而去编造故事去烘托主人公(例如《走向共和国》为了表达甲午战败不是李鸿章的个人责任,而胡编乱造李鸿章为了反贪腐整顿军纪杀死自己亲信黄瑞兰)等。
所以,对于文艺作品,无论打着怎样的历史旗帜、穿着什么样的历史的外衣,都不是正经历史,都不能信。
信的前提是你得经过历史查证才能信。否则,拿着所谓历史剧去当历史四处炫耀,只会让懂行的人笑话。
乾隆作为活着的次子,没有必要去“狸猫换太子”
乾隆生于1711年,但在其前面有弘晖(1694—1704年)、弘昐(1697-1699年)、弘昀(1700-1710年)、弘时(1704—1727年)、弘历(1711-1799年),同年还有弘昼(1711-1770)。乾隆是老四,但前三个都在1711年之前死了。所以,弘历应该是活着的老二、比其小三个月的弘昼是老三。
那么,当时的胤禛又不知道自己会当皇帝,又不知道乾隆几岁后会得到康熙的喜欢,这些都是在此之后的历史,我们知道,当时的胤禛可不知道。所以,他有必要去调换个儿子吗?他也不缺儿子呀。
如果是长子完全有这种可能。
虽然这是文艺创作,是编造。但既然要编,总得编得像模像样。空穴来风,也得有“穴”呀。这个“穴”就是乾隆的母亲是否是汉人。
雍正二年,康熙第12个儿子的笔误,造成乾隆生母之谜:之后派生出满人—汉八旗—汉人,直至出现乾隆是汉人的故事流程。而乾隆是汉人的说法是从晚清开始的,前两种则在雍正、乾隆时期就已经出现
雍正二年二月十四日,雍正册封年羹尧的妹妹年氏为贵妃、格格钮祜禄氏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裕嫔,格格耿氏封为懋嫔。
但雍正传旨给12弟允祹的时候,出了问题。允祹为了自己方便一方面字迹潦草,一方面钮祜禄氏“简写”为钮氏。礼部接到草稿后制定“册封金册”的时候,官员们认错了,因为这次分封的四人中有三人都是“汉八旗”出身,即年氏、耿氏(弘昼的母亲)、宋氏。
允祹
为此,礼部就认为“字迹潦草的钮氏”是“钱氏”。由此制作了“金册”。等发到钮祜禄氏的时候,才发现问题。
六月份,宗人府上疏奏允祹的错误,请求雍正给予处罚:贝子允祹,将圣祖仁皇帝配享仪注及封妃金册,遗漏、舛错,应将允掏革去固山贝子,降一等,授为镇国公。(雍正)从之。这份记录在《雍正实录》就可以找到。
紧随其后的就是“丑女李氏”一说,这还引申出了“乾隆到底是在雍和宫出生还是在承德避暑山庄出生”的争论,这一争论直接关系到“丑女李氏”是否是乾隆的母亲。
从汉八旗到纯汉人,只不过是我们汉人中某些人的阿Q精神而已:汉八旗我认为已经不是汉人了。
在当时,汉八旗和满人的妃嫔都具有继承权。例如康熙的母亲佟佳氏,就属于汉八旗。汉八旗本身的汉人无论在风俗、信仰、行为方式都已经满化。
其本身都不愿意承认汉人,例如佟国纲在康熙二十七年就称,自己本身就是满人,是明朝人欺骗引诱祖先才进入汉地……
其最终,佟佳氏仍然隶属于汉八旗中的各旗。但是对于“反清复明”的个人、组织可不会管这些,既然你属于“汉八旗”那么,就可以以“汉人”身份挑动反抗精神。雍正的政敌们也会以此作为攻讦目标。
最后一个海宁陈氏,基本不用批驳了。
因为,孟森先生在1937年、郑天挺先生在1944年,已经驳斥了这一观点。金庸先生也早知道这一观点。所以,在《书剑恩仇录》的“后记”中也专门声明:乾隆和陈家洛是亲兄弟“是我的杜撰”。
书剑恩仇录
所以说,作为明清史大家的孟森先生的结论,在史学界基本形成共识,与海宁陈家没关系。
综上乾隆的母亲即使有争论,也是在汉八旗和满人之间争论,但汉八旗在当时已经不再认为是汉人。跟我们没啥关系的。
丧葬是人生途程的终点,是人生礼仪的最后一项重要内容,向来为民间所重视,因而自始至终各个环节也都形成了比较相似的习俗,且数百年来基本不变。现将沙地丧葬习俗的主要环节介绍如下。
生前准备之事
稍有家资者,到了五十岁之后就要准备后事,主要是做寿枋、做寿衣和做寿坟。这既为图体面,也为一旦“去”了之后可免子孙们手忙脚乱。
俗云:“两春入塾,遇闰合材。”制作寿枋、寿衣及寿坟,都要拣闰年闰月的好日子。寿枋的制作,一般是自己买来“老头”杉木,锯成板材,搁置高处,待干燥后,请寿枋师傅到家里来加工。做成之后,里里外外要用生漆或生桐油多次上漆。寿枋都漆成老红或乌黑两种颜色,头上通常雕一“福”字或寿桃之类图案。
做寿衣比较简单。沙地人家大多贫穷,寿衣的料作都用新棉花以及土布、洋布之类,很少用丝棉和绫罗绸缎。寿衣都做得很宽大,袖长须盖过手指。棉袄与外衣不用黑色,多为灰色或深士林,内衣内裤则纯白色。做寿衣时,还要做帽、袜、鞋等,鞋系软底,底面和鞋帮都要用丝线绣花。但不做寿被,寿被由女儿家做。寿衣做好后,要用专门的箱子存放,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天贶节这一天,都要翻晒一次。
沙地平原,水患频仍,寿坟大多选在就近的航坞山、赭山、青龙山等山坡。在人们的心目中,祖坟关系着家庭气数与子孙的命运,故做寿坟前,都要请风水先生看坟地。勘定坟地之后,做坟的时间也很讲究,这要请算命先生抉择。破土时,先要摆一副三牲,焚香燃烛,烧烧纸,敬告一番当方土地。寿坟也称“生椁”,坟不挖穴,均扒平山地,用六块大石板砌成一副石椁,盖以坟土,而锐其顶,外面再用石块围筑,名为“罗圈”,以期垂久。封椁时,要用一只盛满菜油的大碗,里面放一条灯芯,点燃后摆放在石椁内再封椁。这叫“长明灯”,将来落葬时,可以取出来,其时碗己百裂而不破,碗内菜油有的早已耗尽,有的则成黄色的凝固体,称作“石椁油”,民间常用来涂搽烫伤。寿坟做好之后还需竖一块碑,这也得拣择日子及时辰。碑上的姓名都用红色,此为寿坟的标志,到落葬之后则涂成黑色。
[!page break!]
送终
俗以送终的人越多,死者福气越大;即使无儿女的,也应有几个近房子侄和至亲好友送终。所以人之将死,须召集戚族晚辈,以作诀别。如长子等主要人物未到,就要让垂危者喝人参汤等,尽量挽留其生命,这叫做“吊命”使子孙们能够赶回来见上最后的一面,一起送终。
看看病人真的不行了,亲人就为其梳头、洗面,并将寿衣穿上。寿衣从里到外包括:衬衫、衬裤,夹背心,大小棉袄、棉裤,外衣、外裤,齐膝长衫等。同时焚烧经佛,并以两张红纸包住纸灰,塞于临终者手中。这经佛共有三样:一是烧纸,称“路引”,即作为去冥国的通行证;二是“纸钱”,即纸锭,用作沿途“路费”;三是《高王经》①,意为让死者捏在拳头里,万一在地狱受刑,便可免除痛苦。
临终时,亲人都要大声呼唤,以示挽留。这虽给临终者带来骚扰,增加痛苦,但习俗万不可省,否则会被邻舍视为不敬不孝。同时,每人手持一支香,哭送其离开人世,并在门外焚烧纸轿、纸人等。断气后,亲人为死者在床上调转头足方向,谓此举能加速死者“转世”,房内还要点燃蜡烛,称“回头蜡烛”。
人死后,要立即派遣族人或近邻向亲友报丧,俗称“报死”(男亡者必须向出嫁的女儿家报死,女亡者必须向娘家报死)。即使亲属已知死讯,仍须派人前往。无论晴雨,报死者均倒挟雨伞,作为报死的标志。循俗,任何人不得与报死者说话,否则要惹晦气。“倒挟报死伞”,也可免沿途有人阻挡闲谈而拖延时间。至亲属家,须将雨伞倒置在门外;亲属则给报死者吃几个糖氽蛋,叫做“报死蛋”。蛋须单数,一般三个。报死者出门时,亲属须于其脚后摔破一只碗盏,以除晦气。
与此同时,孝子由旁人撑伞,哭赴附近的土地庙焚烧纸钱,称“烧庙头纸”。据传,其时亡魂被捆绑于庙柱上,故孝子须在庙柱上倒捋三次,为死者松绑解缚。孝子还需“送无常”,即身穿孝服,用一面米筛盛上酒饭菜蔬、纸钱香烛及三只草鞋,端到附近的三岔路口,将纸钱、草鞋、床草等焚化,而将酒饭倒于路边。俗谓无常为阎罗王指派的勾魂之鬼,人死后就要以这种方式把无常送走。
送无常前,已在堂前用一扇门板和两张凳子搭成一张灵床,长子、幼子分别捧死者头、脚,将尸体从房内抬至灵床上,头南脚北,此即小殓,俗称“挺尸”。尸体头部须搁寿枕,但不垫被褥。门板下面,点一盏香油灯,俗称“脚头灯”,道士则称“指明灯”。此灯不能熄灭,入殓后也应放于棺下,直至出丧。挺尸时,还要用红纸包裹一只银耳环或金耳环,衔于死者口中,至入殓时才除去,叫做“含口银”,据说是可免死者来生多嘴多舌。另外,还要找一根三尺长的小竹,外面贴裹红纸,作为“孝仗棒”,也称“哭丧棒”,由孝子拿着守灵。
移尸后,堂前遂为灵堂,灵床外侧悬挂白色孝帘。孝帘前置桌子,上面点白蜡烛、安息香。遗像挂于孝帘正中。没有遗像的,则等道士来了后,写成木主替代。如死者系尊长,大门门楣上须钉一幅粗麻或白布,称“门孝”。
子女均服孝。孝服采用我国通行的“五服制度”。所谓“五服”是指:儿子和未嫁女对父亲、承重孙②对祖父、妻妾对丈夫,须服“斩缞”,斩缞服用最粗的麻布做,不缉边,断处外露,以示不饰;儿子、未婚女为母、为继母,已嫁女为父亲、孙为祖父母、重孙为曾祖父母、玄孙为高祖父母须服“齐缞”,齐缞服用粗麻布做,缉边;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己嫁的姑和姐妹,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须服“大功”,大功服用熟麻布做;本宗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己嫁堂姐妹、兄弟之妻,外亲为外祖父母、舅舅、姨娘服“小功”,小功服用较细的熟麻布做;本宗为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及未嫁姐妹,外姓为表兄弟、岳父母等服“缌麻”,缌麻服用细麻布做。通常“斩缞”、“齐缞”和“大功”必用麻布,而“小功”和“缌麻”多用白布替代。总之,关系越亲,孝服越粗。同时,女儿、侄女的头发要梳成“懒惰头”,即将整绺长发裹上白头绳后,梳成盘头,再往上面竖起一个白色的小圈;媳妇则要梳成与老嫚头一样的“朝前髻”,即在盘头上面要竖起一大一小两个白圈。至亲小辈要穿上白帮面、红后跟的白鞋,所有人都要套上白头绳。
接着,要请道士来写“斜角纸”和木主。斜角纸即殃榜,用黄纸书写,斜贴于大门之上,上面写有死者生卒年月日时、“接煞”的时刻,以及犯冲的生肖等。人死当日,丧家还要请道士至灵前“拜路头忏”,又叫“开路“,自傍晚始,至翌日清晨结束。拜忏的规格,按道士人数多少而定,至少三人,逢单数递增,最多可达十三人。据称这是为死者去某府时,一路可藉神道保佑,免受勾魂使者凌辱。
一般情况下,“报死”之后,亲友都会迅速前来奔丧,并帮助料理丧事。尤其是出嫁女,如果惊悉父母死亡,就会立即奔赴娘家,至娘家附近时,还要三步一跪,五步一拜,一面跪拜,一面号哭,这叫“匍匐奔丧”,而兄弟必在门口迎接。凡奔丧者,均送“白礼”,主要是银锭、蜡烛,如用钱币的,须是单数,并用白纸包裹,称“白包”。女儿、侄女还要送来寿被。寿被的里被面一般用白纱布,外被面用红纱布。若死者女儿、侄女较多,则用三两重或五两重等较薄的被絮,以便棺中容纳(入殓时实在难以容纳的,可以烧化给死者)。寿被不论多少,亦须单数。吊唁者至丧家门前时,守灵女人须放声恸哭。
[!page break!]
入殓
入殓,在沙地叫做“入棺”。一般死后三日而殓。如适逢双日,则推迟择单日入殓。
殓前必“买水”。《越谚》载:“亲死,将殓,子衣殓服,张伞擎桶,文钱汲水,沐浴入棺,名此。”沙地这一仪式一般是长子身披一条棉被,另一人为之撑伞,共至水边叩拜水神,往河塘中投一钱币,舀水一桶而回。水“买”回后,往死者胸部等处略作擦拭,意为“淴浴”。据说若无此举,死者在阴曹地府将无水可饮,涉水过河会受河神阻拦。
淴浴之后,便可入棺。先在棺材内放上三角形的石灰包。按死者年龄大小,石灰包分别为七七四十九包、七九六十三包、九九八十一包等,均须成单。接着,按入棺要求,将死者殓衣装束一番。殓衣少则三件,多可二十一件,且只能成单,不能成双,否则据称有成双死亡之虞。如死者穷困,仅一套殓衣的,称“随身挬”。殓衣忌用纽扣,如用死者生前的衣服作殓衣,则须剪去纽扣。每穿一件殓衣,必缚一袖带;每缚一袖带,必夹一银锭。袖带一律打成死结。装束完毕,由长子捧头,幼子抬脚,其余儿侄等以黄纱带提举腰身,将尸体平抬入棺。死者的头部须摆正,谓头偏右有利于长房而不利于小房,偏左则有利于小房而不利于长房,故盖棺前各房均须检视。然后,给死者胸前挂上“招魂袋”,手中握上“打狗棒”,并在棺角放置泥土、鞋帽、毛巾、扇子、金银饰品等殓物,其余棺内缝隙均用银锭填满,然后再一条一条盖上寿被,均须单数。安放殓物时,每放一物,材夫便报其名称;每报一物,丧家必高声答以“有!”
盖棺时,按门上斜角纸的告示,生肖冲克之人都要避开。敲入棺盖销子时;孝子须用烧纸揉擦棺盖头部,以免震惊死者。然后用黄纸封住棺盖口缝,称作“封棺”。设祭桌于棺前,陈供品、燃香烛。出丧前,每日早、中、晚必于灵前供饭,称“上饭”。每当五更,守灵女眷须恸哭举哀。
入棺当夜,出嫁女儿都要请来道士做道场,称作“花鼓夜”,既表示对死者的孝敬,也显示家道的昌盛。道士的人数也须单数,一般是五人或七人,讲究的也可以请十三人或十五人。其仪式主要是唱戏,唱的是绍剧,什么《五龙会骂关》、《赵匡胤借头》、《薛平贵回窑》等等,一气能唱十来个。少数富裕人家,还要请来戏班唱花鼓戏,左邻右舍纷纷前来听戏,遂成为众多的义务守灵者。由于场面热闹,也就没有什么哀悼之意了。
[!page break!]
出丧
出丧均在早晨。材夫,俗称“抬材委”,至少六人,多可十二人。灵柩两边绑定两根粗木杠,称“青龙杠”。青龙杠前后两端挽以绳索,绳索中间各穿一根木棍,供四人抬材。起灵前,须于灵柩前设供祭祖,称“材头祭”。起灵时,先由长子或长孙将一只碗置于材头之上,再用火掭击碎,称“摔材头碗”。摔这碗有个讲究,一定要一次摔破,越碎越好,因为这碗是死者的饭碗,摔得粉碎才好带到阴间去。摔碗之后,棺上覆一条棉被,还要放上两条长凳,供路上停棺时搁置。然后材夫扛起棺材,顺走、倒走三个来回,让死者留恋一番,随即上路。
俗忌长辈为死者送丧,故送丧者均为晚辈或同辈。送丧队伍前列,除专人撒“买路烧纸”外,由纸扎的“开路神”和纸条做的“引路幡”开路,执幡者为童男童女。其次是铜锣、唢呐等组成的乐队,其中铜锣必不可少,称“丧锣”,须沿路敲打,每组敲十三记,前十记间隙稍长,后三记连续。长子手捧遗像或木主,走在灵柩之前。灵柩后面为眷属、亲友,即使晴天,也须人人撑起雨伞。送丧孝子身穿麻衣,脚套麻筋草鞋,腰系稻草绳,并悬“孝仗棒”,头上戴有稻草扎成的“三梁冠”,侄、孙戴“双梁冠”,玄孙戴“单梁冠”,女性则戴白布“孝兜”,素衣素裙。途中,材夫若停棺换肩,子孙须下跪行礼。无论步行或撑船,每遇过桥、过村或转弯,均须放炮仗、敲丧锣、哭哀。
至山头坟地,先祭当方土地,并举行“告窆”仪式:棺木进圹后,石椁内置“五谷瓶”等;将“三梁冠”、“双梁冠”和“单梁冠”置于棺上。封椁后,幡插坟头,孝仗棒置于坟前,设供祭祖。然后再祭新坟之“左邻右舍”。
出丧队伍按原路返回。归途仍敲锣引路,只敲单声锣,间隔时间略长。长子捧遗像或木主在前,一人为其撑伞。至家旁路口,在家中帮忙的人已用室内清扫出来的垃圾燃起烟堆,送丧者均须跨烟堆而过,除去晦气。
自丧事开始,丧家概办素食,称“豆腐饭”。出丧回归后,尚须设素宴款待亲属邻里及材夫等,称“回丧饭”。如死者儿孙满堂,德高望重,亲属邻里都会争吃回丧饭,以沾福延寿。80年代后,“回丧饭”多改为荤宴,但其中一大盘“老豆腐”决不能少。同时,丧家用白布或毛巾包上面条、煮罗汉豆等回施亲友邻里,俗称“老寿面”、“老人豆”。如亲属所送的白礼是钱币,丧家照例只收一半以下,其余以单数退回。
[!page break!]
做七、接煞等
从亡故之日起推算,每隔七天,即行祭祀,称之“做七”。俗有“‘头七'必吃儿子饭,‘六七'不吃家乡饭”之说,故“头七”由儿子自做,“六七”须由出嫁女操办。“二七”时,儿子还要请来“老相公”,念上一堂《寿生经》,烧化给死者。各七中“五七”最为隆重,其它各七因较简化而称“散七”。“七七”又名“断七”,但一般不做,只到六七为止。
五七日,子女要请道士拜“皇忏”,请信佛者点“莲华灯”,以超度死者。将白鞋面、白头绳等连同死者的衣服一起焚化;女儿、侄女及媳妇除去“懒惰头”、“朝前髻”上的白圈环,仅以一根白绳缠于盘头之间。亲属必送红香、蜡烛,其中至亲须备供品前往祭祖,丧家办酒席款待。五七前一日的夜晚,还有一个“接望乡”的仪式。据说人死后,阴魂刚刚进入地府,还不知自己已一命呜呼,要到五七回家省亲之日,走上“望乡台”,看见自己的儿女们在哭奠,才知自己魂归地府了。所以丧家须在门前用桌椅、门板搭成望乡台加以迎接。台上覆盖白布,全家老少则披麻戴孝坐于两侧。台旁置清水一盆,供亡者洗脸洗脚。台里侧设供桌,置遗像、木主,点红烛一对,祭品为粽子、馒头及各式糕点水果,其中粽子必备,这是一种小而尖长的锥形三角棕,称“五七粽”。一切就绪后,置梯子于屋檐前,孝子登梯呼叫三声亡魂,使之登台望乡,众人哀哭。接望乡时,须撕剪一小片黄纸贴于木主之上,不用水、饭粒、浆糊等黏物,一般须多人轮流贴才能贴上。贴上,表明亡魂已经归来,仪式可于前半夜按时结束。如前半夜不能贴上,后半夜就得继续贴,即使到天亮也得不断地贴,直至贴上为止,但一般在天亮以前都能贴上。
做七期间尚需“解结”。因为人生在世,难免与人结下一些怨仇,从共释前惩的愿望出发,做子孙的就要为死者解除仇结。解结仪式一般在“头七”前后进行,由道士择日主持。解结时,供太上老君纸神像,用黄线穿铜钱,并结成九九八十一个结头,置于桌上桶盘之中。道士边敲法器,边念解结咒语,并由一位道士专门解结。念一遍,解一结。咒语为:
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天王地王都来听:
解结解结解尽仇和怨,
生前仇怨都解尽。
头结解仇结,
仇雠齐解出;
二结解怨结,
有怨不再结;
……
分解咒语共十个,循环往复念,念至第八十一个时,集体齐诵一次,最后还有总结性的咒语。如此一转,称“一解”,一般需九次,称“九解”。然后烧掉纸神,送太上老君上天,仪式结束。解出的铜钱,归道士所有。
做七期间另一仪式是“接煞”。据范寅《越谚》记载:有种煞神,人首鸡身,在人死后一定时间内,通过烟囱等处来到丧家,生肖相克者有冲死之虞。其“煞高”可依死日干支按鬼谷子算法推算,“甲巳子午九,依次退数至巳亥四。如癸巳日干五支四,合而为九,名‘九尺煞',最凶;甲子日干九支九,合为十八,名‘丈八煞',最善”。其到来日期亦按数计算,如九尺煞在死后九日,丈八煞在第十八日。接煞时,家人一概回避,“道士左执雄鸡簸箕,右敲秤杆逐之”。
另外,死者如非正常死亡,丧家必请道士“翻九楼”,为死者“超生”。道士先于旷地以九张八仙桌叠成“楼台”,于午后登台,模拟死者生前形态歌舞,随后走“金桥”、“银桥”,祈死者进入“天堂”。如死者为悬梁自尽,则例行“别吊”。即在出丧当晚,丧家用纸扎一“吊煞鬼”,置于死者生前住处。半夜,备酒菜,请邻里一人陪吊鬼同享,其实是一活人自酌自饮。饮毕,怒斥吊鬼,并用稻叉戳住纸鬼,奔向野外焚毁。丧家及邻里同时鸣锣吆喝,共同驱逐。
人死后满百日,子女举行祭奠,请道士为死者拜忏超度,称“做百日”。是日,亲友须送银锭、蜡烛,丧家设筵待客。子孙除去衣摆素边,女眷除去盘头上的白绳,皆焚于纸锭中。
至此,丧事全部结束。
--------------------------------------------------------------------------------
①《高王经》,即《高王观世音经》。据《法苑珠林》载:东魏天平年间,定州处士孙敬德被劫贼所引,不胜拷楚,妄承其罪。因孙曾造观音像敬奉,故在被处斩的前夜,梦得僧人授予此经,令其诵念千遍,即可得脱。翌日,有司执缚向市,孙且行且诵,临刑诵满千遍,刀砍不伤,三换如故。有司奏闻大丞相渤海王高欢,经奏请,赦免敬德并敕写此经广布于世,因称《高王观世音经》。
②如果嫡孙的父亲早亡,在祖父母丧事时,这个嫡孙称“重承孙”。
分享:
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
2
6
4
其实说句实话,我是不相信算卦的,但是有些时候我还真的被他们惊到过,总觉得他们为什么会算得这么准确,其实到后来我才知道他们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其实算卦的有时候也会团队作案,就像她们提前就会去调查一些人她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在生活里面都做过那样的事情,甚至还有可能打入到你的朋友内部,甚至你洗澡的时候喜欢去什么样的澡堂她都会调查的特别的深入,最终他就可以把你的生活状态讲的是一五一十。而且还从那边掐指一算,装作是神仙一样的状态。
当你听到了这些跟你生活里面的状态是一模一样的时候,谁不会觉得特别的惊讶呢,肯定就会上当受骗了,然后就会觉得这肯定是一个老神仙,然后他算卦特别的厉害,有可能这种算卦是天底下真的有的行业,就像那个时候周文王开创了易经八卦一样。
其实这些算卦的也是有两把刷子,有可能他们是组团专门去调查一个人的生活状态,也有的是通过生活里面的一些常识,然后将这些常识整理成自己的知识,就能够通过别人的脸色或者是别人的一些精神状态,就能判断他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最主要也是他们的长时间的经验吧。
所以有时候我也会被他们的举动给惊讶到。
关于算命先生写的红纸怎么处理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